人物专访:2021 年度 ACM SIGSAC 中国新星奖获奖者林峰博士

发布者:何璐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16

近日,2021年度ACM SIGSAC中国新星奖、优博奖公布!浙江大学网安中心林峰博士荣获2021年度ACM SIGSAC中国新星奖。


林峰博士,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CCF/IEEE 高级会员,浙江省特聘专家。于美国田纳西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助理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研究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安全,无线安全,智能与移动传感,生物识别身份认证,人工智能等。在国际一流期刊与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80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CCS,NDSS,MobiCom,MobiSys,SenSys, UbiComp, TIFS, TMC等。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一项。担任IEEE Network等期刊编委和MobiCom等会议TPC成员。获MobiSys'20,Globecom'19, BHI'17会议最佳论文奖,HotMobile'18会议最佳演示奖,Infocom'21最佳论文奖提名和IEEE JBHI期刊封面亮点文章等奖项。带领学生获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一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

林峰博士接受了ACM SIGSAC China委员代表的专访,以下是访谈内容:
问:请问目前您正在进行的研究是什么?您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领域?
答:我从事的是物联网安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为应用,但它面临着来自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多个层次的威胁,安全事件频发,已成为限制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亟需针对物联网相关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开展创新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
 
问:如何发表优秀论文的方法?
答:我觉得优秀论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最重要的是创新性,不管是应用上还是方法上需要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二是优异的性能,新方法的性能从多个方面或者至少某个重要方面要有一些重要突破,是能出乎人意料的;三是条理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关键信息突出,图表并茂,首尾呼应,且能带给人愉快的阅读体验。
 
问:在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方面您有不少杰出的工作。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
答: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极大丰富,安全与适用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直接推动了生物识别技术在最近几年里的大规模技术创新。一方面,传统生物识别技术在鲁棒性,准确性以及抗攻击能力等方面,近年来都有大幅提升。如人脸识别从2D到3D的升级,活体检测的更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场景需求:如持续认证、非接触认证,移动端识别、个人隐私保护等,各种新型生物识别技术也是应需而生。另外,在充分考虑各种攻击场景下,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往往都呈现出特定的优势和局限。每个模态都具有不同的数据安全程度、采集适应场景、和隐私敏感度等,因此解决方案并不能通过单一技术完全达成。多模态多因子生物识别技术融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问:您指纹音的工作 (SonicPrint: A Generally Adoptable and Secure Fingerprint Biometrics in Smart Devices获得了2020 ACM MobiSys的最佳论文奖,能简单介绍一个这个工作吗?
答:泛在物联网设备由于体积所限或是成本的制约,配置指纹扫描、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传统的高精度身份认证系统并不可行。因而我们希望能实现一种价格低廉且使用方便的新型身份认证方法,能在各种类型的物联网设备中实现对设备和用户的双向保护。我们知道摩擦会导致相互作用的介质中出现波和震荡,从而向周围环境发出声波。带有指纹的粗糙指尖摩擦智能设备表面同样会产生声波,我们称之“指纹音”。手指指纹由于纹理的细粒度差异在指纹图像识别中表现为个体的唯一性和不变性。“指纹音”声波基于指纹的摩擦同样从内在上携带了个体不同的纹理特征。不同于传统身份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假手指仿冒攻击或声纹重放攻击等脆弱性,“指纹音”系统具有更高的内生安全性,能抵御仿冒或重放攻击。


 
问:我们看到央视财经有个您对于人脸识别安全性的报道。人脸识别的使用非常便利,但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是否应支持人脸识别技术大面积应用?
答:这一问题应当分开的去看,对于一些高信任的服务提供商,在技术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是完全可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例如政府单位;但是对于一些低信任度的服务提供商,应当要求他们在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的同时,应当提供其他的认证方式,例如密码认证。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应当认证准确率与防伪技术齐头并进,认证准确率的提升并不能说这一技术就已经成熟,只有防伪技术跟上之后,才能使伪造的数据无法蒙混过关,当前人脸识别的准去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防伪技术却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多个维度对人脸数据进行防伪检测,不止是视觉角度,还可以通过其他传感器获取材料以及结构信息,才能让用户更加放心的使用。


问:您对未来有怎样的展望?
答: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我希望将来能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同时,能进一步将技术进行实用性转化,切实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某一安全问题。

问:如果要您对准备从事此领域科研工作者说一句心里话,这句话会是什么?
答:汇聚安全研究的一小步,便是科学技术的一大步。